【衆新聞】區議會哪些數據值得率先開放?(三)

Benjamin Zhou
2021-04-02

繪圖:何倩彤

(本文2021年4月2日刊登於衆新聞

早前關於取消區議會在特首選舉委員會和立法會中席位有種種風聲,終於在本周作實,毫不意外。但由政府委任的分區委員會、地區撲滅罪行委員會及防火委員會等作為選委會中的「地區組織」取代直選的區議會,民政事務局可至少影響156名選委的產生,令人詫異,港大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陳祖斥之為「荒謬」。

這實屬不幸,但正如筆者在開放區議會數據系列第一篇文章所言,雖然區議會在上層政治參與的角色被取消,但聯繫社區的角色不變,促進地區公共事務參與上仍有可為,依舊是培育公民的一片天地。就算將來出現最壞情況,連區議員都變成委任,地區諮詢和社區參與工作始終是要做的。

區議會經過2006至2008年的一番改革,「地區小型工程」、「社區參與計劃」,以及管理地區設施就是公共事務在地區層面的實際載體,這個框架至今不變(見本系列文章二),也難見將來會大變。對於普羅大眾而言,這些工作意味著什麽?市民透過區議會網站查找哪些資料?透明度如何?對公民參與有何影響?以下逐一拆解。

「地區小型工程」

「地區小型工程」中的「小型」二字,是指預算不超過3000萬元,且無須經立法會審批;特首林鄭月娥在2020年施政報告中提出將開支上限提升至5000萬元,并在今年1月由立法會財委會通過。其實,這所謂「小」,不過是相對於每次動輒數億乃至千百億的政府大型工程而言。

常見的地區小型工程設施包括花園、涼亭、球場、花槽、行人路上蓋通道、供休憩的長椅等。根據民政事務總署數字,截至2020年12月,全港累計大約有6800項小型工程設施落成,開支超過40億元。

各區議會均設立專門委員會處理地區小型工程,通常每兩個月開一次會,會聽取當區民政處和康文署的報告,涵蓋地區小型工程進度、撥款使用情況等,亦會審批政府建議的新工程,文件在委員會網頁發佈,一般是PDF格式。下圖是灣仔區的例子。

圖1:第六屆灣仔區議會(2020至2023年)地區工程及設施管理委員會2020年第五次會議討論文件
圖2:灣仔民政事務處地區小型工程進度報告附件一(截至2020年10月5日)

除區議會網站外,民政事務總署亦開設地區小型工程的專門網站(www.dmw.gov.hk),列出已完成的項目,有方便的分類檢索功能,惟欠缺計劃中和進行中的項目,亦無披露各項目預算和實際支出,資料不及區議會網站全面。

「社區參與計劃」

「社區參與計劃」字眼基本只出現在政府和區議會文件中,普通市民未必聽聞,但幾乎一定(主動或被動地)接觸過,因爲涵蓋範疇太廣闊——從康文署的體育訓練班、社區文化藝術節目、圖書館推廣活動到地區嘉年華會、展覽、節日綵燈、茶會和宴席、一日遊等。根據政府財政預算案的數字,2019年共舉辦活動約3.4萬次,有1870萬人次參加。

有民間團體研究過2012至2015年的撥款分配,發現三分之一由康文署獲得。當然,這也意味著有三分之二的撥款交由區議會自身或委托其他團體主辦活動。根據撥款守則,區議會在「社區參與計劃」上可決定的事項多于「地區小型工程」;不過,並無單一委員會或小組作統籌,從各區大會到轄下各委員會乃至工作小組都可各自批出活動經費,有關資料相當分散。各區議會一般也無集中的網絡平台向地區居民發放活動資訊,惟中西區的做法相對用戶友好,在網頁上直接列出各項活動,還附上團體提交的活動計劃書,可惜該等有較高透明度的做法暫未普及至其他各區。

圖3:運用中西區區議會撥款舉辦的活動預覽

審計處2017年的一份報告亦指出社區參與計劃存在一些問題。署方透過内部資訊系統分析了2015至16年度各區議會運用撥款情況,發現藝術文化、康樂體育、節日慶典及區節這三類活動合共佔區議會社區參與計劃撥款的71%,而公民教育和樓宇管理(業主立案法團)所獲撥款各佔不足2%。審計署亦指出撥款資訊系統的部分資料不準確或不完整。

管理地區設施

若非此項研究,筆者也不會知道區議會還參與管理了社區會堂、公共圖書館、休憩場地、體育場所、公眾泳池和泳灘等五類地區設施,而且据政府的説法是自2008年1月就開始了。不過,政府從未發佈過指引區議會「管理」這些設施的文件,這與推行「地區小型工程」和「社區參與計劃」的做法非常不同,透明度較低。

不過,有關數據可在各區議會網站找到。例如,康文署在向灣仔區議會報告其負責的小型工程進度的同事,亦會報告該區康體設施使用情況的雙月統計數字,包括各類場館繁忙與非繁忙時間的使用率,對需要訂場館的市民極具價值,更是決定將來康體資源分配的重要參考。

圖4:康文署報告2020年1月至2月灣仔區康體設施使用情況,取自灣仔區議會網站
上述分析雖簡略,但已可看出區議會在地區事務上有相當影響力,也已掌握豐富資料,惟其流於散亂,沒有形成格式化、標準化的數據,不利於公衆參與,從民間吸納建設性意見。這也意味著利用資訊科技打造更加透明、開放的區議會仍然由廣泛空間,亟需新一代議員們推動。

香港青年協會2019年的一份研究報告亦指出,區議會的的資訊發放落後於社會,74.1%的受訪青年不認爲區議會資訊透明度高,有受訪區議員認爲資料太多且發放時間慢,以致市民不感興趣。

在提升區議會透明度,推動公衆參與上,開放數據是一個方便且極具潛力的切入點,而「地區小型工程」、「社區參與計劃」和管理地區設施是有較高價值且較爲成熟的三個領域,值得各方投入資源推進。

【衆新聞】區議會哪些數據值得率先開放?(三)

周穗斌
2021-04-02

繪圖:何倩彤

(本文2021年4月2日刊登於衆新聞

早前關於取消區議會在特首選舉委員會和立法會中席位有種種風聲,終於在本周作實,毫不意外。但由政府委任的分區委員會、地區撲滅罪行委員會及防火委員會等作為選委會中的「地區組織」取代直選的區議會,民政事務局可至少影響156名選委的產生,令人詫異,港大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陳祖斥之為「荒謬」。

這實屬不幸,但正如筆者在開放區議會數據系列第一篇文章所言,雖然區議會在上層政治參與的角色被取消,但聯繫社區的角色不變,促進地區公共事務參與上仍有可為,依舊是培育公民的一片天地。就算將來出現最壞情況,連區議員都變成委任,地區諮詢和社區參與工作始終是要做的。

區議會經過2006至2008年的一番改革,「地區小型工程」、「社區參與計劃」,以及管理地區設施就是公共事務在地區層面的實際載體,這個框架至今不變(見本系列文章二),也難見將來會大變。對於普羅大眾而言,這些工作意味著什麽?市民透過區議會網站查找哪些資料?透明度如何?對公民參與有何影響?以下逐一拆解。

「地區小型工程」

「地區小型工程」中的「小型」二字,是指預算不超過3000萬元,且無須經立法會審批;特首林鄭月娥在2020年施政報告中提出將開支上限提升至5000萬元,并在今年1月由立法會財委會通過。其實,這所謂「小」,不過是相對於每次動輒數億乃至千百億的政府大型工程而言。

常見的地區小型工程設施包括花園、涼亭、球場、花槽、行人路上蓋通道、供休憩的長椅等。根據民政事務總署數字,截至2020年12月,全港累計大約有6800項小型工程設施落成,開支超過40億元。

各區議會均設立專門委員會處理地區小型工程,通常每兩個月開一次會,會聽取當區民政處和康文署的報告,涵蓋地區小型工程進度、撥款使用情況等,亦會審批政府建議的新工程,文件在委員會網頁發佈,一般是PDF格式。下圖是灣仔區的例子。

圖1:第六屆灣仔區議會(2020至2023年)地區工程及設施管理委員會2020年第五次會議討論文件
圖2:灣仔民政事務處地區小型工程進度報告附件一(截至2020年10月5日)

除區議會網站外,民政事務總署亦開設地區小型工程的專門網站(www.dmw.gov.hk),列出已完成的項目,有方便的分類檢索功能,惟欠缺計劃中和進行中的項目,亦無披露各項目預算和實際支出,資料不及區議會網站全面。

「社區參與計劃」

「社區參與計劃」字眼基本只出現在政府和區議會文件中,普通市民未必聽聞,但幾乎一定(主動或被動地)接觸過,因爲涵蓋範疇太廣闊——從康文署的體育訓練班、社區文化藝術節目、圖書館推廣活動到地區嘉年華會、展覽、節日綵燈、茶會和宴席、一日遊等。根據政府財政預算案的數字,2019年共舉辦活動約3.4萬次,有1870萬人次參加。

有民間團體研究過2012至2015年的撥款分配,發現三分之一由康文署獲得。當然,這也意味著有三分之二的撥款交由區議會自身或委托其他團體主辦活動。根據撥款守則,區議會在「社區參與計劃」上可決定的事項多于「地區小型工程」;不過,並無單一委員會或小組作統籌,從各區大會到轄下各委員會乃至工作小組都可各自批出活動經費,有關資料相當分散。各區議會一般也無集中的網絡平台向地區居民發放活動資訊,惟中西區的做法相對用戶友好,在網頁上直接列出各項活動,還附上團體提交的活動計劃書,可惜該等有較高透明度的做法暫未普及至其他各區。

圖3:運用中西區區議會撥款舉辦的活動預覽

審計處2017年的一份報告亦指出社區參與計劃存在一些問題。署方透過内部資訊系統分析了2015至16年度各區議會運用撥款情況,發現藝術文化、康樂體育、節日慶典及區節這三類活動合共佔區議會社區參與計劃撥款的71%,而公民教育和樓宇管理(業主立案法團)所獲撥款各佔不足2%。審計署亦指出撥款資訊系統的部分資料不準確或不完整。

管理地區設施

若非此項研究,筆者也不會知道區議會還參與管理了社區會堂、公共圖書館、休憩場地、體育場所、公眾泳池和泳灘等五類地區設施,而且据政府的説法是自2008年1月就開始了。不過,政府從未發佈過指引區議會「管理」這些設施的文件,這與推行「地區小型工程」和「社區參與計劃」的做法非常不同,透明度較低。

不過,有關數據可在各區議會網站找到。例如,康文署在向灣仔區議會報告其負責的小型工程進度的同事,亦會報告該區康體設施使用情況的雙月統計數字,包括各類場館繁忙與非繁忙時間的使用率,對需要訂場館的市民極具價值,更是決定將來康體資源分配的重要參考。

圖4:康文署報告2020年1月至2月灣仔區康體設施使用情況,取自灣仔區議會網站

上述分析雖簡略,但已可看出區議會在地區事務上有相當影響力,也已掌握豐富資料,惟其流於散亂,沒有形成格式化、標準化的數據,不利於公衆參與,從民間吸納建設性意見。這也意味著利用資訊科技打造更加透明、開放的區議會仍然由廣泛空間,亟需新一代議員們推動。

香港青年協會2019年的一份研究報告亦指出,區議會的的資訊發放落後於社會,74.1%的受訪青年不認爲區議會資訊透明度高,有受訪區議員認爲資料太多且發放時間慢,以致市民不感興趣。

在提升區議會透明度,推動公衆參與上,開放數據是一個方便且極具潛力的切入點,而「地區小型工程」、「社區參與計劃」和管理地區設施是有較高價值且較爲成熟的三個領域,值得各方投入資源推進。

Read more

香港完整的數據政策是沒有的,官員不提,研究欠奉,但已浮現的問題和爭議比世界其他地方一樣都不少。
Read more
All news reports on the "Hong Kong Open Data Index 2019/20"
Read more
Logo of Ming Pao, a Hong Kong based newspaper
港府主要將開放數據視作「創科」政策的一環,卻避談其提升政府透明度以改善管治等方面的價值,有失偏頗。
Read more
View Open Data Index
View Index